top of page
搜尋

童真创造力与东方笔触:毕加索与马蒂斯眼中的艺术

  • 作家相片: Faye Z
    Faye Z
  • 2024年6月28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2月5日




提起毕加索,人们总会想到他的《亚维农少女》《格尔尼卡》或《哭泣的女人》。很少有人会将这位立体主义大师与中国水墨画联系起来。然而,事实上,毕加索对东方艺术——尤其是中国书法与绘画——推崇备至。甚至有一种说法,他曾感叹:“如果我生在中国,我可能会成为一名书法家,而不是画家。”


1956年,毕加索与张大千在法国戛纳的别墅会面。这两位各自领域的巨匠,展开了一场生动的交流。


毕加索并非唯一对书法着迷的西方艺术家。亨利·马蒂斯同样对书法情有独钟。他在尼斯的画室中,曾挂着一块写有“清廉南川”的匾额,而他静物画中流畅的线条,也隐约透露出书法的韵味。






为什么中国书法这样的东方传统艺术,会让这些现代西方艺术家如此着迷?


东汉学者蔡邕在《笔论》中曾说:“书者,散也。欲书先散怀抱,任情恣性,然后书之。若迫于事,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。”大意是,写书法时不能受束缚。写前应先开阔胸襟。心中若有杂念,就不会出佳作。


真正的书法需要一种自由的精神。艺术家将气力凝聚于笔尖,一呼一吸,一阴一阳,笔起笔落,吐纳气韵。呼吸与动作和谐统一,让笔触自然流淌。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,心神完全沉浸于当下,专注于纸上每一笔墨迹的生成。由于心只落在笔墨的气韵流动上,所以很容易让人“忘我”,进入当下临在状态。


有趣的是,毕加索也是“自然表达”的拥护者。他曾这样描述立体主义:“我们是现实主义者,但意义不同。正如中国人所说:‘我不模仿自然,我像自然一样工作。’”艺术是一种表达,而媒介——无论是墨水还是颜料——以及形式——无论是线条还是形状——都只是工具。媒介和形式背后的精神,是无国界、无流派的。书法的魅力,在于其灵魂。当艺术背后的精神纯粹时,边界与标签便不复存在。



毕加索有一句更广为人知的名言:


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,问题是如何让他们长大成人后依然保持艺术家的本性。





“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”——马蒂斯

如果你仔细观察孩子画画,会发现他们无所不画,无所不试。狗、自行车、一块面包——他们瞬间就能勾勒出来。他们的画作或许显得稚嫩,但却充满了童年独有的细节与灵气。而成年人,尽管手眼协调能力更强,知识更丰富,却常常难以下笔。即使画出来了,也可能只是一些僵硬的符号,缺乏生命的活力。


为什么我们经验越多,反而越难画出有灵气的作品?因为我们拥有的概念越多,分析得越深入,与世界的直接感官联系就越弱。但凡概念,必然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;但凡分析,必然有一个“分析者”和“分析对象”。在概念和分析中,我们分离出一个“我”和一个“外在世界”。于是,世界已经不再是一种体验,而变成了头脑中的概念。当概念代替了体验,细节便变模糊了,好奇和敬畏感消失了,灵感也随之消散。


想象一个小孩第一次看见一只鸟时,他是如何天真地去感受这只鸟的。一旦“鸟“这个概念出现,鸟就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又一个平常无奇的东西,再也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了。无法打动自己的事物,又怎么能触发灵感并打动别人呢?


我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会怎样像拉斐尔那样画画,却用终生的时间学会像孩子那样画画。——毕加索




像一个人的画(名词)和像那个人去画(动词)是极其不同的。这是为什么大师的画只能被模仿到形,而不能被模仿到神的原因。孩子们并没有刻意去用哪一种方式画画,或者刻意去追求画像,他们只是自然地去感受和表达他们的生活。因此,当毕加索说要“像孩子一样画画”时,他其实是在说:“我想像孩子一样感受并表达这个世界。”


这与老子的“道法自然”不谋而合。正如毕加索所说,我们不模仿自然,而是像自然一样创造。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保持的态度——无论年龄多大,都要与内心的创造力保持联结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©2021 by artbeat academe.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