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画作:为什么我们不该用“想象力”来评判?
- Faye Z
- 2024年6月2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月5日
“我从不画梦境或噩梦,我只画我的现实。”——弗里达·卡罗(Frida Kahlo)
不久前,一位家长告诉我,她很担心女儿的绘画能力。“我觉得她缺乏想象力。”她说。这位家长的担忧并不罕见,许多父母似乎对“孩子的想象力”有着同样的误解。

孩子的想象力,不是天马行空
孩子的想象力,并不一定意味着创造奇幻或超现实的东西。与成人不同,孩子不会将自己与生活经验割裂开来。换句话说,他们与生活更加紧密相连,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织在一起。因此,他们的艺术并不是我们定义的“想象力”——而是对他们所见、所感的现实的表达。
每个孩子的性格、经历和对世界的感知都不同,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千差万别。有些作品看起来非常超现实,而有些则更写实、更具叙事性。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作品,并不意味着创作者更有想象力或创造力——它们只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而大胆的表达。同样,那些看似平淡的作品,也不意味着孩子缺乏创造力。想想看,梵高的《向日葵》或蒙克的《呐喊》并没有展示所谓的“想象力”,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艺术价值。
小女孩通常喜欢画公主、魔法和美丽的事物,家庭和家是她们画作中常见的主题。而小男孩则更倾向于通过外部世界来表达内心的欲望,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叙事性。战斗和打斗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画中——这并非出于攻击性,而是他们探索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方式。
这种性别差异或许可以用卡尔·荣格的“集体无意识”理论来解释。在远古时代,男性负责狩猎,可能面临战斗;而女性则留在家中照顾家庭并装饰居所。这些倾向可能仍然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中,并在孩子的艺术中得以体现
毕加索所说的“孩子的艺术天赋”
在我看来,毕加索所说的“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”,指的正是他们那种真实而无畏的自我表达能力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“想象力”强加给孩子,试图教他们如何“有创意”,实际上是在教他们变得虚假,而这恰恰剥夺了艺术的本质。
随着孩子长大,一些东西开始改变。他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的期待——什么是“正常”或“正确”——而内心的声音逐渐减弱。这种变化往往与许多美术老师的“贡献”有关。尽管初衷是好的,但他们可能会将孩子的创造力塑造成某种固定的模式——这不过是一种高级的模仿,也是一种更隐蔽的方式,扼杀了孩子艺术的独特性。他们的艺术不再是对自我的纯粹表达,而是转向满足外部的期待。就这样,他们天生的创造力逐渐消退。
所以,或许父母真正需要明白的是,孩子的想象力与成人不同。而这正是他们的艺术如此特别的原因。
Comments